重庆崽儿做新闻这些年,最在意“把大事讲得有温度”。这次复信里,最戳人的是“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这句话。北马其顿汉学家冯海城是写信人之一,他跟我说:“以前有人觉得汉学是‘西方的学问’,但现在不一样了——全球南方国家的青年汉学家站出来了,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中国,这才是真正的‘多边主义’。”就像他说的,汉学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全世界学者一起“解码”的过程。

俄罗斯的罗维卫研究中国哲学十几年,他举了个例子:“我给学生讲‘和而不同’,他们会联想到俄罗斯的‘多元文化共生’;讲‘天人合一’,有人会说起西伯利亚的自然崇拜。”在他眼里,中华文明的智慧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能帮世界解决问题的”——这也是复信里“全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意思。

最让我意外的是加拿大的陈禄梵,这个搞数字技术的汉学家,居然在用AI做“数字书画”。他说:“年轻人不爱看老古董?那我们就用他们的语言讲——比如用算法还原《千里江山图》的色彩逻辑,用VR让老外‘走进’清明上河图。”你看,汉学也可以很“潮”,就像复信里说的“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既要守住根,也要跟着时代走。

还有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的杨慧玲,她做了个“中国节日”系列视频:元宵节教意大利学生包汤圆,中秋节一起做月饼,视频传到油管上,好多欧洲青年留言:“原来中国的节日不是‘刻板印象里的热闹’,是‘家人围坐的温暖’。”这让我想起复信里“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真实的中国,从来都在“具体的生活”里。

在南京大学读博的伊朗姑娘李织凡,最近在翻译《平“语”近人》的波斯文版。她跟我说:“我翻译的不是‘句子’,是‘中国的治国智慧’——比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波斯语里也有‘人民是国家的根’的说法,这样的共鸣,才是文明交流的关键。”你看,文明的桥梁,从来都是“互相听懂”。

教育部的郁云峰主任说,接下来要办“新汉学计划”,专门培养“精中文、通文化、懂中国”的青年汉学家。我觉得,这就是复信里“搭建广阔平台”的意思——给青年汉学家机会,让他们成为“文明的摆渡人”。

其实,复信里的“勉励”,说到底是“邀请”:邀请全世界的青年,一起用汉学做桥,让中国看见世界,也让世界看见中国。就像冯海城说的:“我们不是‘旁观者’,是‘参与者’——汉学的在我们手里。”

下周一的世界中文大会,一定会很热闹。但更热闹的,是未来——当更多青年汉学家拿起笔、举起镜头、敲起代码,当“汉学”从“学术圈”走进“生活里”,那座文明的桥,会越搭越宽。

毕竟,文明从来不是“孤岛”,而是“连成一片的大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做那个“铺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