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桥学院一名学生的“手表丢失”事件在社交平台发酵,从“指向新室友盗窃”到“申请退学”的表述,再到辅导员的“内容不实”回应,多重信息交织让事件从“物品遗失”变成了“信息真实性之争”。
据当事人向钱江视频透露,他价值四千余元的手表近期失踪,通过设备定位发现最后一次信号出现在新转入宿舍的舍友位置。他向学校反映后,得到的回复是“换寝”,而手表始终未找回。“我已经申请退学了。”这句话让事件的性质从“财产纠纷”升级为“校园生活冲突”。
但很快,网传的“辅导员回复”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说法——对方称学生发布的内容“隐藏了关键信息、打乱了时间顺序,还穿插了虚假内容”,并且自己因为这段言论遭遇了网暴,“下一步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两种对立的表述,让事件的真相陷入迷雾。
11月10日,潇湘晨报记者就此联系校方与警方:上海建桥学院宣传部门提供的校办电话中,工作人员表示“已有部门在处理,但具体情况不清楚”;当被追问“学生退学是否属实”时,后续拨打的电话无人接听。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则明确回应,此事仍在调查阶段,暂未公布更多细节。
网友的讨论也随之分成两派:有人站在学生这边,认为“手表价值不低,定位指向明确,应该查清楚”;也有人提醒“定位信息不能直接当证据,贸然指责室友可能伤害无辜”;还有人关注辅导员的处境,“就算学生说法有问题,网暴也不对”。
从“手表丢失”到“退学争议”,再到“网暴威胁”,这件事的走向早已超出了“找东西”的范畴。目前最关键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手表到底去了哪里?学生的“退学申请”是一时情绪还是事实?辅导员所说的“虚假内容”具体指什么?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单一视角带偏——但所有的争议,最终都需要“证据”和“调查”来解答。与其急着站边,不如等一等警方的给真相一点时间,也给所有当事人一份最基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