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晚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当最后一束烟花在“粤港澳湾流”造型的主舞台上方炸开时,国际奥委会考文垂的笔记本上已经写了三行字:“文化的厚度、科技的亮度、群众的温度”——这是她对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的第一印象,也是她就任后首次访华,选择以全运会为“起点”的答案。
“我看过很多开幕式,但这场不一样。”考文垂接受采访时,手指还指着舞台两侧的“非遗长廊”——那里有广州的广彩、香港的醒狮、澳门的土生葡人舞蹈,以“接力”的方式串联成一条“体育+文化”的时间线。当AR技术生成的“龙舟”载着舞狮队掠过场地中央,当苏炳添的“9秒83”瞬间通过裸眼3D“重跑”一遍,她突然明白:中国的体育开幕式,从来不是“秀肌肉”,而是“讲真话”——讲中国人对“更快更高更强”的理解,也讲中国人对“家文化”的坚守。
更让她意外的是全运会的“包容性”。作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全运会,34个竞技大项里藏着巴黎奥运的备战节奏,23个群众项目里装着广场舞阿姨的“太极梦”、社区篮球手的“三分球计划”,甚至还有来自澳门的“土生葡人足球联赛”冠军队——当香港的武术运动员和广东的跳水运动员在同一个训练馆里碰肘打招呼,当深圳的教练带着珠海的群众运动员练健身操,这种“打破行政边界”的办赛模式,本身就是中国体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注脚。
“中国是国际体坛真正的强国。”考文垂说这句话时,正好看到看台上一位坐轮椅的观众举着“我运动我快乐”的牌子。她或许读懂了:中国的体育强国,从不是“金字塔尖的精英游戏”,而是14亿人里,有人在赛场上追冠军,有人在小区里练太极,有人在校园里跑接力——这种“全民参与”的生态,才是体育最本真的力量。
接下来的几天,考文垂会去内蒙古看冰雪训练基地,去浙江看智能体育场馆,去北京和中国奥委会谈合作,但全运会开幕式的这堂“课”,已经让她摸到了中国体育的“脉搏”:当体育不再是“奖牌的附属品”,当全运会变成“所有人的节日”,这样的中国体育,自然值得国际体坛的关注——毕竟,真正的体育强国,从来都是“让每一个人都能触摸到体育的温度”。
而考文垂的“第一站”选择,其实早不是“疑问”——当全运会的烟火照亮粤港澳的夜空,当观众的掌声里混着粤语、普通话、英语的欢呼,这场“体育的聚会”,本来就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体育名片”:这里有最专业的竞技,有最朴素的热爱,有最开放的融合,更有最温暖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