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茂名根子镇,荔枝林里飘着甜香。果农陈阿婆蹲在树底下摘荔枝,指尖还沾着晨露——上周来的时候,就蹲在她旁边的土埂上,接过一颗刚摘的桂味荔枝,先问“今年的收购价比去年高不高?”又追着问“快递寄到北京要几天?”“我当时手都抖了,却笑着说‘没关系,咱们慢慢聊’。”陈阿婆擦了擦额头的汗,“他连‘荔枝皮会不会被快递压破’都问了,比我儿子还操心销路。”

这样的“操心”,在深圳的科技园区里也能找到。南山高新区的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研发室,程序员小杨指着电脑里的算法模型说:“站在我身后看了五分钟,突然问‘这个模型能不能解决工厂的实际问题?’”小杨说,没讲术语,就问“咱们的技术能不能帮工人少加班?”“这句话戳中了我们——搞AI不是为了炫技,是要让实实在在的便利落到劳动者手里。”

广州天河区的华园社区,76岁的李伯坐在改造后的凉亭里,摸着新安装的扶手说:“来的时候,先走进我家老房子,摸了摸墙上的裂痕,问‘下雨会不会漏?’”现在社区不仅补了墙,还装了电梯和便民餐点,“以前我爬三楼要歇三次,现在坐电梯直接到家门口。”李伯指着凉亭里的“民生台账”,“这上面的每一条,都是问过的‘小事’。”

从茂名的荔枝树到深圳的研发桌,从广州的老社区到汕头的侨乡小学,的南粤之行,走的是“沾泥土”的路:不看“亮点工程”,要进“普通人家”;不听“汇报稿”,要问“家常话”。果农的荔枝价、程序员的算法、老人的电梯——这些“鸡毛蒜皮”,恰恰是最挂心的“头等大事”。

有人说,“心系南粤”是个“大命题”,可在南粤百姓眼里,它就是蹲在田埂上的背影,是摸墙裂痕的手掌,是问“工人加班多不多”的声音。这些“细节里的牵挂”,没有空话,没有套路,却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量——因为它落在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里,暖到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就像陈阿婆说的:“走的时候,跟我们挥手,说‘明年再来吃荔枝’。”这句话让她记了很久,“不是因为排场大,是因为他把我们的事当真了。”而这份“当真”,就是对南粤大地最深情的“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