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宇宙来的“稀有客人”:30亿岁,从银心飘来的“活化石”阿特拉斯的“身份卡”本身就写满传奇——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三颗星际天体(前两颗是2017年的奥陌陌、2019年的鲍里索夫),2025年7月由智利巡天望远镜“偶遇”。更绝的是,它的轨道是双曲线(意味着不会绕太阳转圈,拍完“过境照”就会彻底离开太阳系),出生地大概率是银河系中心——那里是恒星密集的“宇宙老区”,阿特拉斯的年龄更是高达30亿到110亿岁,比太阳系还“资深”。

但就是这么个“稀有款”,想拍它比“拍黑洞”还难:每秒58公里的速度能轻松“甩”掉太阳引力,彗核直径才5.6公里(相当于一座小山),亮度却不到火星的万分之一——别说业余天文爱好者,连专业地基望远镜都“看不见”。更坑的是,那段时间阿特拉斯、太阳、地球几乎“排成直线”,太阳的强光直接把它“藏”在身后,科研人员只能把目光转向太空。

天问一号的“跨界挑战”:把拍火星的相机,改成“星际捕手”天问一号团队就是在这时候接下了“不可能任务”。要知道,天问一号的高分辨率相机本来是为拍明亮火星表面设计的,对付3000万千米外的暗弱目标,相当于“用手机拍月亮”——不仅距离远,阿特拉斯和天问一号的相对速度还高达每秒86公里(相当于两辆F1赛车对撞),相机要“锁死”目标,对卫星的控制精度要求高到“连针尖抖动都不能有”。

怎么办?团队把相机的“潜力”挖到了极致:原本拍火星用毫秒级曝光,这次直接拉满最长曝光时间,每隔1.5秒拍一张,连续拍了30秒——就这么“死磕”,终于用系列图像拼出了阿特拉斯的运动轨迹。用团队的话说:“相当于让短跑运动员去追高铁,还得用手机拍清楚高铁上的商标。”

这张“照片”的意义:读懂宇宙的“系外快递”为啥非要费这么大劲拍它?答案藏在阿特拉斯的“彗尾”里——它的彗尾长达数千公里,里面可能有水银、二氧化碳这些“系外线索”。对科学家来说,研究这些成分,相当于直接“读”宇宙另一端的“环境报告”:银河系中心的恒星系统里,是不是也有类似太阳系的“物质循环”?系外天体的“构成配方”和我们的太阳系有啥不一样?

更重要的是,这次观测还“解锁”了天问一号的“新技能”——原来它不止能拍火星,还能当“宇宙摄影师”抓星际访客。而天问二号未来要去探测暗弱小天体,这次的经验正好是“预习课”——相当于提前练好了“抓小偷”的本事,到时候就能“精准定位”了。

从2017年的奥陌陌,到2019年的鲍里索夫,再到今天的阿特拉斯,每一颗星际天体都是宇宙给人类的“盲盒”。而天问一号的这张“照片”,就是我们拆开盲盒的“钥匙”——毕竟,想读懂宇宙的故事,总得先看清它递来的“明信片”不是?

就像团队说的:“宇宙那么大,我们总得去‘打个招呼’。”而这次“招呼”,天问一号替我们打得很稳。

中国抓拍到的星际来客到底什么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