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重庆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发育迟缓儿童照护者技能培训(CST)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妇幼健康专家把“家庭照护”这个词讲得很重——不是因为它有多“高深”,而是太多家长还没意识到:那些陪孩子吃饭、玩玩具的日常,藏着这些特殊孩子最需要的“专业训练”。

“过去我们总把‘发育迟缓’和‘机构康复’画等号,其实孩子80%的成长时间都在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廷玉教授的话,让现场不少家长红了眼。她拿出一组数据:近年来发育迟缓儿童发病率逐年上升,5岁前主要表现为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与社会四大能区滞后,若不及时干预,5岁后可能发展为智力障碍。“但很多家长以为‘把孩子交给机构就行’,殊不知自己每天陪他的时间,才是最好的康复课。”

到底什么是“家庭里的专业训练”?答案其实藏在“不刻意”里。李廷玉举了个重庆本地家长的例子:有个3岁孩子语言发育慢,妈妈跟着培训课学了“情景对话法”——每天吃饭时问“今天的红烧肉是甜的还是咸的?”“你想先吃青菜还是土豆?”;睡前读绘本时故意“忘词”:“小兔子后来去哪了?宝贝帮妈妈想想?”不过半个月,孩子居然能说出完整的“我要吃红烧肉”。还有个孩子精细动作差,爸爸把“搭积木”改成“一起拼水果拼图”,把“穿珠子”换成“帮妈妈串项链”,孩子不仅愿意玩,还学会了说“红色的珠子给妈妈”。“关键是把‘训练’变成‘一起玩’,孩子不抗拒,效果才长久。”

但现实是,很多家长连“怎么观察孩子”都没学过。研讨会现场有位来自万州的妈妈说:“之前孩子总摔玩具,我以为他‘调皮’,后来培训老师说‘这是精细动作没跟上,握不住玩具才会摔’——现在我每天陪他玩‘捏橡皮泥’,慢慢的他能把橡皮泥揉成小球了,也不摔玩具了。”这正是专家们最着急的:机构的训练是“集中式”,但孩子的成长是“日常式”,要是家长不会“延续”,效果会打对折。

好在重庆已经开始补这个“短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党委赵晓东介绍,他们已经在巫山、长寿等区县开展了基层医护人员培训,把“家庭照护技巧”编成了“接地气”的手册——比如教奶奶们“给孩子穿衣服时,说‘先伸左手,再伸右手’,练孩子的指令理解;教妈妈们‘陪孩子玩滑梯时,说‘我们数到3再滑——1、2、3!’,练孩子的数字感知”。接下来还要把“家长课堂”开进社区,甚至做“一对一”的入户指导:“不是让家长‘当医生’,是让他们‘当会观察的爸妈’。”

更长远的计划还在推进:医院要联合全国多中心推广CST项目,甚至把培训送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我们带过东南亚的医生学习,他们说当地很多家长以为‘发育慢是‘命’’,其实只要教会他们‘抱孩子时多做抚触’‘说话时放慢语速’,就能帮孩子追上脚步。”赵晓东说,“儿童的发育没有‘国界’,能把重庆的经验送出去,也是给这些孩子多开一扇门。”

散会时,一位刚参加完培训的爸爸拿着笔记本跟我聊:“之前觉得‘照顾孩子’是本能,现在才懂,本能之外还要‘学本事’——比如今天学会了用‘轮流玩’教孩子分享,晚上回家试了试,孩子居然主动把拼图递给了妹妹。”这句话让我想起会上的一句话:“最好的康复,是让孩子在‘正常的日常’里,慢慢追上世界的脚步。”而这脚步的起点,就在家长手里的那碗饭、桌上的积木,还有那句“来,我们一起试试”。

离开会场时,走廊里碰到一对母子——妈妈蹲在地上,拿着积木跟孩子说:“看,这是红色的房子,那是蓝色的汽车,我们一起搭个公园好不好?”孩子歪着头想了想,伸手拿起一块积木:“要给公园加个太阳!”妈妈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对,太阳要挂在天上。”阳光穿过走廊的窗户,刚好照在孩子的脸上,他睁着眼睛看妈妈,眼里全是光。

原来最暖的康复,从来不是“把孩子变成别人”,而是“让孩子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追上世界”——而这节奏的开关,就握在家长手里的“专业方法”里。

发育迟缓儿童发病率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