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华社受权发布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成了朋友圈里的“热议话题”。有人问:“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关键棋’是什么?”答案就写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12个字里——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串起“十五五”每一步前行的“关键链”。
10年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首次提出。那会儿大家讨论的是“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比如创新不足、区域不平衡、环境压力大。如今到了“十五五”,强调的是“完整、准确、全面”——不是“挑着理念干”,而是要把五大理念当成一个“系统工程”:创新是动力源,协调是平衡器,绿色是底色,开放是桥梁,共享是目的,缺了任何一个,都解不开“高质量发展的题”。
就拿最贴近生活的“创新”来说,以前总觉得是“高科技企业的事”,现在早成了“全民参与的实践”。浙江宁波的“未来工厂”里,AI机器人能自动调整生产线,工人只需盯着屏幕;贵州毕节的“数字农场”,用大数据监测土壤湿度,种出的辣椒比普通品种甜3度;连我老家重庆的摩托车厂,都开始生产“智能电摩”——能连手机、能自动泊车,销量卖到了欧洲。这就是“把创新摆在第一位”的真实模样:新质生产力不是空中楼阁,是藏在车间里、田埂上、产业链里的“新动能”。
再说说“协调”。以前西部省份可能羡慕东部的GDP增速,现在不一样了。重庆和四川共建“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庆做制造业基地,四川搞科技创新,连地铁都要“跨城通”;云南和广西串起“沿边开放走廊”,云南卖鲜花、广西卖水果,一起做“东南亚生意”。不是“你追我赶”,而是“并肩跑”——这就是“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的智慧。
绿色也不再是“负担”。河北的钢铁厂改成“氢冶金”,污染少了,产品反而卖得更贵;福建的林场变成“碳汇银行”,一棵树能“卖”碳指标;连我家楼下的火锅店,都换成了生物降解打包盒——顾客觉得环保,生意反而更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不是喊口号,是变成了大家的“生活习惯”。
开放和共享更实在。开放不再是“引进外资”那么简单:海南自贸港搞“零关税”,进口汽车比内地便宜30%;上海临港新片区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外资律师事务所能直接开分所。共享也不是“等靠要”:浙江的“千万工程”让农村变“网红村”,农民在家做民宿就能赚钱;江苏的“医联体”让县城医院能看北京专家,不用再跑几百里路。这就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温度——好日子,是大家一起“赚”出来的。
有人问,“十五五”的“新”在哪里?其实就新在“系统思维”。说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比如构建“双循环”,不是关起门搞内循环,而是用国内大循环赚“稳钱”,用国际循环赚“新钱”——河南的富士康工厂,一半产品卖国内,一半卖海外;广东的家电企业,用国内供应链做“定制化产品”,卖去东南亚比传统产品利润高20%。这就是“新发展格局”的智慧:把国内和国际的“蛋糕”都做好,发展才会更稳、更实。
巴西《论坛》杂志说得好:“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在世界上重新定义自身的关键。”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就是“日子越过越好”的底气:孩子能上更好的学,老人能看更好的病,出门有更绿的山、更清的水,打工的能拿更高工资,创业的能找更多机会。
“十五五”的大幕已经拉开。新发展理念不是口号,是我们脚下的路——走稳这条路,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就能越走越宽,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