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党的第二十届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会上最牵动普通人神经的消息,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正式出炉。对咱们来说,这不是一份“政策文本”,而是接下来五年里找工作的方向、孩子上学的环境、父母看病的便利度,甚至周末去公园的空气质量,都要“照此前行”的生活指南。

全会提出的七个目标,每一个都“长在生活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不是企业财报上的数字,而是楼下早餐店能通过“数字台账”多开两家分店,老家的服装厂不再卖“低价T恤”,转而做“中国设计”的原创品牌;“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更具体,明年换手机时,芯片可能是“长江存储”的最新款,小区充电桩充10分钟能跑300公里,这些以前的“黑科技”要变成日常。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开跨境电商的小吴是报关更快,对国企员工老张是考核看“真本事”;“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是地铁里没人抢座,图书馆的书不再缺页,快递柜多了“爱心驿站”;“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是孩子的托管班有“科创实验”课,父母医保跨省报销的药店更多,菜市场的青菜能扫“溯源码”。

最让老人高兴的是“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楼下臭河要清淤种树,垃圾站变“环保公园”,爬山能看到更多野生鸟;“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是走夜路更安心,手机支付更安全,幼儿园有“智能安防”。

你看,这七个目标像“黏合剂”,把刚毕业的大学生、开餐馆的小老板、退休教师、外贸生意人,甚至宝妈都“粘”进同一个未来:小林说“选新能源行业选对了”,小周说“教孩子讲礼貌更有底气”,奶奶凑着看新闻:“‘美丽中国’实现了,我能种月季花了。”

更盼头的是,“十五五”结束再奋斗五年到2035年,我国经济科技等实力大幅跃升,人均GDP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孩子上“人工智能教室”,父母有“智能陪护机器人”,开车走“自动驾驶高速”,吃“太空草莓”——这些“不敢想”会成“日常”。

其实“国家目标”从不是口号,是你我每天多学一项技能、多帮邻居一把、少用一个塑料袋。就像人民日报客户端“一图速览”里说的:“每一个目标,都是为了让日子更红火。”未来五年,咱们一起把“目标”变成“小确幸”。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