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在重庆街头,连楼下小面摊的阿姨都举着漏勺问:“小伙子,你说今年冬天要不要把去年的厚羽绒服翻出来?”确实,这段时间“今年会不会冻得直搓手”成了大家的聊天开场白——刚好气象部门的最新研判来了,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
先给大家拆穿“拉尼娜”的“洋外套”——别被这三个字唬住,它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集体降温”的专属名字。但想叫“拉尼娜”得满足两个硬条件:海表温度比常年低0.5℃以上,还得持续5个月。这次预判的是“弱拉尼娜”,相当于火锅里的“微辣”——和2020年那次“特辣”强拉尼娜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很多人有个误区:“拉尼娜来了=冬天必冷”。其实我翻了近50年的数据——16次拉尼娜事件里,有6次都是暖冬!比如2017年冬天,我记得重庆的腊梅11月底就开了,我那件羽绒服挂在衣柜里整季没动,反而穿卫衣逛了好几次磁器口。为啥?因为我国冬天的气温是“集体决策”——拉尼娜只是其中一个“委员”,还有北极涛动、欧亚积雪这些“小伙伴”一起投票,所以这次大概率是“阶段性偏冷”:比如某几天冷空气突然“冲业绩”,气温骤降,但整体平均温度不会低到“冻得跳脚”。
具体到各个地方,差别可大了——
北方的朋友注意:东北、内蒙古东部、华北北部这一带,冬天可能比往年冷点,雪也会多些。出门得把帽子、围巾、手套“三件套”焊在身上,家里的水管、暖气管道提前检查,别等冻裂了才着急;
南方的朋友别放松:江南、华南虽然整体温度略高,但架不住冷暖空气“打架”——那种湿冷就像重庆冬天的雨,飘在身上像浸了冰的毛巾,比北方的干冷还刺骨。电暖器、烘干机、加绒内衣得提前囤好,不然衣服晾一周都不干的滋味,谁试谁知道。
不管南北,冬天的“安全感”都是提前备出来的:北方朋友把厚羽绒服翻出来晒晒太阳,再备点暖宝宝;南方朋友多买两件加绒秋裤——毕竟冬天的舒服,是暖宝宝贴满全身、烘干机转个不停给的。还有啊,最近流感有点“猖狂”,出门戴个口罩,家里每天通通风,别等感冒了才想起加衣服。
其实气候预测就是“概率题”,具体哪天下雪、哪天冷到极致,还得看短期预报。与其纠结“会不会冻哭”,不如把厚衣服翻出来、暖宝宝买好——毕竟冬天的主题,从来都是“穿得暖”比“猜得准”更重要。你说是不是?